旗傘鑼鼓


示範者:吳梓民(臉書)
隊旗
    隊旗的形狀為三角形,其上雙面繡有龍鳳花紋及隊伍名稱,是跳鼓陣的代表。一個跳鼓陣團只有一支隊旗(主旗),於拜廟、會陣時行「接禮」用。目前許多學校跳鼓陣模仿民間單組表演形式,每組一支隊旗,造成三組就有三支隊旗的情形。須知民間跳鼓陣的設置,是訪自宋江陣「拜旗」而來,在拜廟或迎神賽會時甚多的接禮動作,就由持隊旗的領隊來完成,故現在民間的各種陣頭,如布馬陣、高蹺陣、車鼓陣…等,都有隊旗的設置及拜旗動作。
    隊旗的持法,雙手分開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握旗桿斜舉於右胸前,主要的動作是左右揮擺及拜旗動作。民間職業跳鼓陣因為人少,故旗手都加入了表演,且以哨音作為指揮的訊號,這是不太正確的,學校的團體應該有所區別,應朝向律動與節奏美的方向邁進。表演時全由旗手負責引導,配合大鼓信號做各種陣式變化,故持隊旗者必須熟練各種陣式內容,並能臨場不亂。


示範者:廖威廷
涼傘
    涼傘原先為遮陽用,現已便成小巧精緻的表演傘。傘上除繡有各隊名稱外,尚有龍鳳圖案及花邊。握柄長度約三尺,上端有一葫蘆形裝飾木頭裝飾。涼傘的持法是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斜握於右胸前,亦可豎立或高舉。表演時配合身體動作上下揮舞,並使之旋轉以增加美感。跳鼓陣隊形中,大鼓前後各有一支涼傘。


示範者:陳忠義
大鼓
    大鼓是跳鼓陣的靈魂,鼓手是跳鼓陣的指揮者,所有動作的變化,皆由大鼓來掌控,鑼的節奏也是配合大鼓節奏來敲打。故鼓手的選擇相當重要,需要體力好,反應敏捷者。鼓的大小,一般成人是選用鼓面直徑約一尺一者,國小學生可略小,約一尺左右。先用長布條沿鼓邊鐵環纏繞、綁緊,在背後交叉背於胸腹前,以跳躍時鼓不晃動為原則。鼓棒一支,長度約二十五公分左右,由木頭做成,頭為橢圓形,可在鼓棒握柄端穿孔,繫上紅色布條套於手腕上,避免敲擊時掉落。鼓邊可加些花飾,增加美觀,但已不妨礙動作為原則,鼓的打法,可同時兩手左右敲擊,或單手敲擊,亦可兩手交互敲擊,視動作變化的激烈、緩慢,打不同的韻律節奏。


示範者:黃鈞萍

        每組跳鼓陣共有四面鑼。鑼是銅製,圓盤形,有邊,鑼邊 有兩孔,用以繫繩或布條。鑼面直徑約一尺左右,小學生可略小,約八吋即可,購買時音選擇聲音響亮者。鑼槌用木製,搥頭由橡皮製成。鑼搥的握端亦可鑽孔,繫上細繩或布條,套於手腕上避免表演中掉落。鑼的持法,將繩或布條套於左手食指上,大拇指及其餘三指抵住提把兩側,使鑼穩定,敲擊時不致 晃動,右手持鑼搥,配合鼓聲敲擊。亦可右手上下交互敲擊,讓敲鑼的動作顯得更花俏,運用自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